原著党骂街、观众怀疑走错厅...扑街的新版《尼罗河上的惨案》,犯了几宗罪?

网络影视资讯人气:585时间:2022-02-22 23:30:04

【版权申明:本文为@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,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,违者必究!】

春节过后,第一部登陆内地院线的好莱坞罪案片《尼罗河上的惨案》,悄无声息地扑街了。

豆瓣6.1,猫淘平台8分上下的观众口碑,对于一部云集众星的经典罪案推理小说改编来说,可以被划到【糟糕】档位。

三个平台的观众评分

从目前的票房情况来看,全球上映十多天累计票房才过7600万美元。中国内地作为重要票仓,上映四天票房仅收4000万 人民币,平台预计最终票房也不到1亿。如此发展下去,想收回传闻中90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,恐怕都有些困难。

口碑票房失利背后,是普通观众的失望和原著书迷的激情吐槽↓↓

总结来看,大概就是:

“拍得很好,下次别拍了。”

“用票钱拿去买原著看小说看吧,电影不值得。”

“不是尼罗河的惨案,是观众的惨案吧”的劝退三连

不过吐槽归吐槽,相比在刚过去的情人节赚快钱的三部国产大烂片,《尼罗河上的惨案》并不是完全糊弄事儿。

依旧由《东方快车谋杀案》导演肯尼思·布拉纳执导并主演侦探“波洛”,召集“神奇女侠”盖尔·加朵等一众明星镇场子,追求精致服化道,65mm胶片拍摄力求复古风情等操作,都在表明它的野心和规划。从制作班底到故事,也有系列延续感。

它想仿照的,似乎是盖·里奇执导,“钢铁侠”小罗伯特·唐尼主演的《大侦探福尔摩斯》系列,试图在创意枯竭的好莱坞,再来一轮相对保险的经典推理IP再生产。

但可惜的是,光顾着薅阿加莎原著羊毛,试图再造系列片的新版《尼罗河上的惨案》,还是迎来了尴尬的失败。

究其根本,其实就在影片两方面的“失格”,一个在类型,一个在改编。

引发票房口碑双“惨案”的最直接原因,是它在犯罪推理片上的类型失格。

电影情节其实不算非常复杂,主线故事就是一场由三角恋引发的谋杀。一艘行进在埃及尼罗河的游轮上发生了三起凶杀案,死者包括抢了闺蜜男友,正在享受蜜月的美丽富家女(盖尔·加朵 饰)。

同在船上的比利时侦探赫尔克里·波洛(肯尼斯·布拉纳 饰)就地展开了调查,他将船上的豪绅、名媛、没落贵族等各类游客召集起来,揭开三起案件的真相与宾客们不可告人的秘密。

阿加莎名声赫赫的罪案推理原著在前,影片“探案谜局加倍精彩”的宣传在后,我们普通观众买票进场看这部电影的核心需求,也变得非常清晰单纯,即“看一部群星出演、推理精彩的侦探片,假如还能有漂亮的埃及风光,那就更好了。”

但看完电影,它却给人一种“哪儿都沾边,但哪儿都没弄好(或者说样样糟糕)”的无语感受。作为一部罪案推理片,它既没有烧脑解谜的智力游戏快感,也没有揭露罪案后的人性悲剧震撼,可谓完全不合格。

这种感受大体源自影片在罪案推理类型叙事上的分散。离了核心类型的谱之后,整个观影体验也基本由观众的一脸问号组成。

比如说,一开场就能让观众一边挠头一边检查票根,怀疑自己是否进错影厅。

毕竟,谁也没想到,一部讲游船谋杀案的推理片开头,竟是黑白画面的陆地战争场景。脑洞大的观众,说不定以为这是N年前某国陆军抢渡尼罗河的惨案。

抱着好奇心、耐着性子看了一会儿,才知道,“哦,原来拍的是青年波洛参加一战,害死长官又毁了容,所以要留胡子的倒霉经历啊”。

但可惜,这种用“好莱坞教你如何写剧本”的标准套路,大讲波洛压抑前史(战争和情感创伤)的“用心”操作,虽丰富了人物经历,加强了实感,但最后也没和他大破尼罗河惨案的翻盘壮举勾连起来。从效果来看,基本属于白费。

因为咱们普通观众,真的不关心波洛那撮胡子,是怎么来的。

好不容易等到主要人物全部亮相、登船、社交寒暄、游赏埃及风光后,一个小时已过去,这部会发生三起凶杀案的推理片,还是一派祥和,不见人命危机。

在原著情节里,会最早领便当的加朵,此时依然是那个在豪华游轮上摇晃香槟酒杯,同新婚丈夫你侬我侬的美艳富婆,好过得很。

“怎么还没出事,还来得及破案吗?”顺势成为我们观影时的第二个疑问。

但要命的是,这种干等着的“着急”,跟悬念压着喘不过气、不知何时出事的“着急”是两码事。

在这个应该介绍人物,让所有人看着都有点儿像凶手的“故弄玄虚”段落里,并没有建立鲜明的人物性格和暗流涌动的人物关系,潜在的危机感,也近乎于无。有经验的观众,甚至能通过电影的平铺直叙,直接猜出谁是凶手。

除了没有案情铺陈的悬疑感,宣传里的震撼埃及风光也让人疑惑

金字塔和阿布辛贝神庙一眼看过去,就是没啥真实感的CG镜头。有专业的观众指出,镜头里不少建筑的大小比例都失真,“尤其是航拍金字塔的CG建模,尺寸大到恨不得把它弄成泰山”。

熬过了影片前半段对基础信息的拖沓交代,结尾高潮推理戏,就以猝不及防之势,让我们发出“这就破案了?这就招供了?这叫推理吗?”的惊讶三连问。

整个推理过程,没有相对完整、细节重点突出的犯罪现场重现(视觉化推理),与动机梳理(人物关系的有力揭秘),全靠波洛一张嘴不停说,和镜头360°疯狂转圈。

片场照里的环拍机位

至关重要的证据、作案手法、犯案动机,也没有串联叠加出一个令人惊讶但完全合理的真相,反而淹没在波洛的高速案情“口播”,与凶手的秒速招供中。整体看下来逻辑牵强、推理草率,毫无侦破的快感。

除了引发普通观众恶感的“类型失格”,再就是让原著党骂街的“改编失格”。

要知道,阿加莎的这部经典,之前已经有过两次改编。1978年和2004的版本,无论在情节、场景还原度,还是明星阵容配置,都显示了它们对原著的高度尊重。

前两版豆瓣评分都在8分以上

电影《尼罗河上的惨案》(1978)的实拍剧照

但十八年后的这部新版,却继续了导演肯尼思·布拉纳前作《东方快车谋杀案》的所谓“作者风格”和大胆“改编策略”。

简单来说,就是加了没必要加的。如一大堆迎合潮流的政治正确梗,假装有深度的波洛情感线,略显累赘的歌舞、动作场面。

又减了万万不能减的。如关于罪案本身的线索、动机细致铺陈,与三角恋主角团的深度性格描写。

加了LGBT的同性爱人设定与黑人角色

减了主角团三人性格刻画

这么一改,原著的韵味也跟着消失。

阿加莎小说重视心理化推理,不喜激烈暴力的优雅风格,一下子就被杂七杂八的歌舞、动作元素冲掉。而原作罪案里的人性挣扎(富婆加朵、闺蜜杰奎琳,丈夫西蒙三人的性格、命运冲突),也完全简化为“狗男女谋害富婆”的俗陋模板。

当它们同影片“重波洛身世、轻案件推理”的处理结合在一起时,甚至会让观众产生“被害者太蠢该死,凶手太坏也该死,侦探完全没用”的消极感受。

这些技术上的问题,其实都反映出导演自《东方快车谋杀案》以来,就相对欠缺的类型片素养。面对这样一部知名IP,编导似乎也没有太多改编的智慧。

都知道改编三流小说容易,改编一流小说难。对于这种名气大、发生在特定年代、自身又相当完备的类型文学作品,其实已没有太多改编的空间。

假如多年之后还要再拍,又没有勇气彻底颠覆(如周星驰的《大话西游》,但当时上映时并未被大众接受,票房口碑双输),那最容易被接纳(也是最保险)的方法,其实就是照着原著拍。像新版《尼罗河的惨案》一样画蛇添足,反而更显平庸、没必要。

从《快车》到《惨案》的类型与改编失格,也透出导演莫名的自信和“艺术追求”,毕竟布拉纳也是演而优则导,多次拿下奥斯卡提名的热门导演。2022年奥斯卡,他就凭借《贝尔法斯特》获得最佳导演提名。

可能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品味,电影插入了大量模仿(致敬)梗。

开头的战壕跟随长镜头,仿佛误入《1917》战场。波洛半边脸毁容的拍法,可能又借鉴了下《蝙蝠侠:黑暗骑士》。到了埃及,又化用《卡萨布兰卡》的经典台词,感叹“世界上有那么多金字塔,你却偏偏看这座”。波洛陈述案情时迫击炮式的高语速,又像在学《神探夏洛克》里的卷福。各种歌厅舞蹈和塞满的布鲁斯音乐,又是典型的舞台剧趣味……

虽说导演模仿起来还算过得去,但对故事本身却毫无功用,都是可有可无的小聪明。

失败的《尼罗河上的惨案》,其实跟试图拍人类简史、宇宙星空的超级英雄片《永恒族》犯了一样的错。要知道,对于商业娱乐片来说,深度、趣味都是附加值,不好看才是原罪啊。

(文/motion)

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,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,并不提供资源存储,也不参与录制、上传
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发邮件至uwtx8469sqmy@163.com (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。)

© 2022 南瓜影院 皖ICP备96147862号